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basin




powered by ODEO
2005年秋天,在Montana。
而這張照片是在Montana駐村時候的一系列照片中,唯二在去年底電腦大爆炸中僅存下來的其中一件,這是在工作室的某一個小角落所拍下來的。偉大的攝影技術讓過去的時光凍結,於是我在兩年半後的今天,在照片裡面找尋當時的種種記憶-山嵐、白雪、人。耽溺於曾經擁有的美好總是如此的容易,很不搭的配上Damien Rice的The Blower’s Daughter,一首容易讓人陷在其中而悸動不已的曲子。歌詞中透漏的無奈與現實生活一樣,而現實生活又或許更加的殘酷無情,幸好感情還是沒有永遠,再怎麼受傷,還是會有解脫的時候,正如曲中Damien動人而又深情的一遍又一遍的唱著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而最後又喃喃的唸著Till I find somebody new. 那樣的矛盾。Anyway,還是被這首歌感動了。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project-students' houses













The Houses
'Twixt my house and thy house the pathway is broad,
In thy house or my house is half the world's hoard;
By my house and thy house hangs all the world's fate,
On thy house and my house lies half the world's hate.
For my house and thy house no help shall we find
Save thy house and my house -- kin cleaving to kind;
If my house be taken, thine tumbleth anon.
If thy house be forfeit, mine followeth soon.
'Twixt my house and thy house what talk can there be
Of headship or lordship, or service or fee?
Since my house to thy house no greater can send
Than thy house to my house -- friend comforting friend;
And thy house to my house no meaner can bring
Than my house to thy house -- King counselling King.
by Rudyard Kipling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the end)



finally, knights found utopia, the small green land on rocks, and i finally could end my fantacy.......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day time)


when the morning arrives

let's go find the light nymph

tita-tita-tita-tita-tita-tita

searching in the air

oh, my sweet balcky...

where is the light nymph?
oh?in utopia?

let's go and find out!

huu....here we are!

what's up, blacky?

don't worry!things would go well....
drowning in the endless fantacy.....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at night)


we are so tired from work...

there's a hole on my roof..
we'll find lumbers for you..
the forest isn't that far...
we'll be back before the sunset
i left my mascot in the forest..
i need to find it back...
be good, blacky!
built 2 houses today!!
well, 那就不再多說啦。
親愛的孩子們,下週一我們來蓋房子吧!

2008年1月19日 星期六

lichun。visona。hsieh


powered by ODEO
是如烈日無止盡的白,
刺痛著我混濁的眼,
黝黑如海藻的深髮包圍你深陷的輪廓。
觸感冰涼穿透我層層的毛孔直至情感從中汨汨流出,
你微閉的雙瞳是迷幻的光火,
在地平線那端緩緩升起。
遠方,是點點白帆,
承載著沒有重量的想望。

我們追逐風渴望自由狂熱綻放出濃烈的花朵,
維瑟拿花園裡光影交會見證時間確實來過。
抬頭仰望荊棘遍生,
是基督殉難的殤,
急欲於空氣中拾起劃過的的飽滿弧線,
消失在多彩的阡陌,
在字裡行間失足摔落。

一如你總在清晨搭上那班駛向南邊的列車,
終點站叫做虛無。
遲來的擁抱化做凍結在外的那抹晨霜,
情人們的聲聲呼喚瑰麗如玫瑰窗,
幽幽的光亮併放是聖靈的召喚。
一轉身,你已慢步走向永恒浩瀚宇宙,
千萬流星劃過天際,
碎裂而冰冷的哈利路亞。

「Hallelujah」Leonard Cohen在1984年發表專輯「Various Position」裡面的曲子,許多人翻唱過,包括在史瑞克電影裡的John Cale,及其原聲帶裡面Rufus Wainwright的版本。我最喜歡的昰Jeff Buckley的這一個版本。Cohen以聖經為典故的這首歌,呈現了人的軟弱無奈、愛的殘忍與痛苦,並有性的原始神聖與美麗。Buckley淒美的歌聲以成絕響,更以見證純真的凍結。

06年的今天,是我最後看見你清醒的樣子。
如果你可以從此安然的醒來,並且健康的活著,此時的你應是三十歲了。
Buckley三十歲那年,踩著蔓生青藻的河床,游泳溺斃。
於是你們得以逃離這令人困惑而又充滿苦難的世界。

總要在這個時候狠狠的想你。
不願你如那虛幻的弧線就此消失,
或如色彩的褪去。
也彷彿這樣就可以彌補當時我的無能為力。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missing



願望一:人人要有禮貌,說好話、做好事、日行一善。
願望二:所有的老人都能不生病。
願望三:所有的窮人都能吃烤雞。

這是九歲大小瑪嘉的願望,生於動亂伊朗的九歲小女孩,願望其實與其他世界國家的小孩無異。然而,因為政治背景不同、信仰不同,而導致在那個時空背景之下的孩子,必須提早面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的無法信賴、感受無法理解的強權壓迫,以及連選擇所愛的音樂、服飾的權利都沒有的種種失落。
《茉莉人生》是一部相當動人而寫實的動畫電影,以著名的漫畫《我在伊朗長大》改編而成,描述一個「特殊」的小女孩的成長經歷。這個小女孩的外公是伊朗王子,後來因為政權變革入獄而死,舅舅是馬克思的擁護者、革命的熱血青年,曾經的一個最親愛的朋友叔叔因為政治立場與執政者不同,而被迫處死。然而,這個小女孩有最疼愛她、給他開明教育的父母,以及總是能給她當頭棒喝的奶奶。



奶奶說,只要在身上放茉莉花瓣,一整天身上都能有茉莉花的香味。

爸爸媽媽擔心封閉保守的伊朗會傷害了小瑪嘉,便把她送到維也納唸書。在維也納留學的小瑪嘉,單獨面對一個全然於不同自己背景文化的疏離生活,壓抑又保守的寄宿學校修女、不斷遷徙搬家的不安定感、青春期外貌改變的種種困惑彆扭,直至遇見法語學校裡其他屬於「邊緣」的好朋友們,然後慢慢的使自己去放開心去融入、然後接納他們的生活。故鄉的印記深深的埋藏烙印在心裡,即使偶爾也會冒充自己是他國的一份子,即使不斷的假裝,不斷的使自己裝作勇敢堅強,還是得面對心裡面那一個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當漸漸長大的瑪嘉想起故鄉裡的家人正辛苦的渡日,自己卻在維也納無憂無慮的活著,就感到內疚不安。
帶著脆弱孤單的心靈在異國,瑪嘉勇敢的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然而命運是捉弄人的,獨立少女瑪嘉還是無法避免被所愛的人背叛。而絕望、自我否定又無處可去的她,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家,會接受她的一切,她的好或壞,即使在別人的眼中他是多麼的不完美。
相隔多年,與父母在機場相見時,爸媽竟認不出她來,時間與空間對於一個人所造成的改變是那樣的驚人。回家後,瑪嘉又開始質疑了,因為在維也納他是大家眼中的伊朗人,家鄉的人倒覺得她是從「維也納回來的人」。處處都能被貼起標籤,自由呢?想要的自在的感覺在哪裡?家鄉變了,變的更糟了,這座城市籠著無止盡恐懼,連兒時的同伴,也因為戰爭而失去了肢體、被迫帶起黑色的面紗……過去美好的記憶都在現實裡變了樣。這時的瑪嘉也強烈意識到男性的霸權、政府荒繆的教條,以及女性地位的低落。面紗賦予伊朗女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的真實感受和社會外在的現實是那麼的矛盾。
回到伊朗後的瑪嘉,面臨婚姻的失敗、朋友的死亡,於是他再次的聽見自己心裡的聲音:我要的是自由。而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代價,離開了伊朗,也就是必須去承擔對家人,以及德黑蘭的有著白雪皚皚頂峰的阿爾波士山永遠的想念。



這整部電影對於回教或是伊朗文化較不熟悉的觀眾來說,也許它擁有很多深刻的文化批判、族群的視野。對我自己來說,這部電影只是非常忠實的描寫一個存在的,而不同於西方文化和我們熟悉的日本文化之外的世界,然後我們可以保有自己對他的各種不同想像及看法。在那一個世界裡,人們依舊對於美好的事物有所嚮往,對於家鄉、親人有種血濃於水、無法分離的依賴情感、對於失去所愛的人一樣會心碎,對於自由的永恆追求。在帶給我們不同文化面貌之外,《茉莉人生》更深刻的去描寫一個女孩的內在心靈蜕變層次,那種細膩的情感更勝於移除我們去對於另一文化的偏見。
就如同導演給觀眾的一封信裡面提到的,他只是單純的希望把這件作品獻給他摯愛的家人,然後告訴世人:伊朗人不只是那個大家常常聯想到的恐怖份子,而是一個「人」,就跟其他文化裡的人一樣,也許多多少少都有小小的壞心眼,但是大部分時候都只是一個平凡的善良人,有屬於自己的夢想,然後渴望擁有足夠的自由可以去追求那個如茉莉花香般的夢。

讓人不禁想起在伊朗的朋友Ghazaleh,那個有著閃亮眼睛及捲捲頭髮的女孩,總是和他可以討論一些怪怪的話題。

很奇怪的,即便是德黑蘭是座令人充滿恐懼不安的城市,許多伊朗人離開伊朗後依舊想起自己家鄉境內的美好,比如自然、或者人。更有伊朗人會認為自己在伊朗外的國土逍遙是可恥的,他們還是希望可以回去,然後幫助那一些無法弄到護照出去的人。可是,相較於台灣,會有那樣心情的人似乎很少很少。是因為台灣是島國文化,我們早已被感染成失根的浮游狀態嗎?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salvation



故事始於一連串咑咑咑的打字聲。
大宅院裡錯落繁複的房間,宛如故事中人物迷亂的內心世界,更見證了人的複雜脆弱。

用一隻被困住的蜜蜂帶出了Briony拼湊的想像世界。
她無意的瞥見姐姐在她心中暗自愛慕的Robbie面前,脫的機幾乎一絲不掛的跳進水池中……



熾熱的暑夏,30年代末期英國鄉間,小康的中產階級看似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卻阻止不了人與人之間的猜忌與勾心鬥角,不同的階級的人還是無法平等的共處。壓抑的情感,無知與盲目,還有虛偽與自以為是,美麗的宅第裡頭發生的一小段意外故事,在不同階層的人之間產生誤解,然而這樣的誤解卻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足以令一個人畢生悔恨,卻無以獲得諒解,只能依靠想像力為自己努力贖罪。緩慢的故事前半段,一串串事件的發生宛如巧妙的織錦畫,細膩的為之後的故事埋下了伏筆。電影中時空交錯的手法、詩意精緻的場景、還有不斷呼應的對白,直至電影進行了三分之一,才告訴我們為什麼而贖罪。



如果故事中的Cecilia能夠放下階級身段、真實面對自己的情感,驕縱的雙胞胎兄弟沒有自作聰明的離家出走、Robbie沒有將信件裝錯而誤交給Briony、Leon沒有帶回Paul Marshell而引狼入室,Briony沒有因為自己的無知就信誓旦旦的宣稱Robbie就是強暴Lola的兇手,Robbie也不會因此就因為求生而從軍,結果客死異鄉。

而那位紅頭髮又膚淺的Lola儼然成了整件事情的幫兇,為了名利,一生守口如瓶,連後來Briony不請自來的參加了她與Paul Marshell-當年的那位兇手時,她也不敢瞧Briony一眼。



電影中Cecilia的come back, come back to me的聲聲呼喚.和Robbie動人的the story will resume, and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強調了戰火的無情與面對人生種種無法預測的事實結果時的無奈。而戰爭,依舊是因人而起。

後來,Briony長大後漸漸理解當年自己因為出於固執與嫉妒的無心之過,被幻想力左右所做的判斷,背負了一輩子必須去面對的沉痛重罪。而為了贖罪而當上護士的她,無論多麼賣命的工作,無論過去多久,還是無法從自己所犯的罪惡中解脫。片中不斷洗掉手中鮮血的Briony,與陪伴傷重士兵而沾滿鮮血的臉,不斷暗示著人的「原罪」,與呼應她的整個人生不斷的在尋求救贖。

人的渺小比不上上帝的全能全知,於是不斷拼湊自己所見所聞,把所有零碎的事件給予意義,藉此肯定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然而,這樣脆弱的真實,終將告以失敗幻滅。年幼的Briony或許因為對於成人世界中愛慾的一知半解,而導致如此重大的悲劇。

人的脆弱在於人是受感情支配的動物,因為情感中的癡愚貪嗔,我們總有一堆贖不完的罪,然後不斷尋求解脫。

誠實,是救贖。

很喜歡電影中的配樂,很有Philip Glass的風格。音樂節奏把整個劇情渲染的更具張力。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fairy tale

稍自遠方的祝福。
很令人感動的畫面。一個工人在整個晚上,獨自一人將正在整修的捷運站牆面漆完。
當四周一片靜寂,即便粉刷油漆是一件在「社會成年人價值」看來的「卑微」之事,這個也許從來沒有人去注意與記得的油漆工人,在當下時刻內在擁有的盈滿能量,被充滿宗教性的莊嚴氣氛所包圍的四周,足以讓人為之著迷沉醉,而那種心境上的專注幾乎與一個創作者無異。
是一種不問為什麼的執意,是一種超越了自身可理解範圍的笨拙。
兩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瑞典接過獎章的時候,他的答謝詞是這樣的:

尊敬的國王陛下:
站在您面前的這人,還記得,他八歲的時候,他母親叫他寫日記,他就這樣寫下去了,一直寫到成年。他也還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教作文的一位老教師在黑板上掛了一張招貼畫,說不出題目了,大家就寫這張畫吧。可他不喜歡這畫,寫了一大篇對這畫的批評,老先生不但沒生氣,給了他個好分數,還有個評語「筆力很健」。他就這樣一直寫下去,從童話寫到小說,從詩寫到劇本。直到革文化的命來了,他嚇得全都燒掉了。之後,他弄去耕田好多年,可他偷偷還寫,他寫的稿子藏在陶土罈子裡,埋到地下。他後來寫的,又禁止發表。再後來,到了西方,他也還寫,便再也不在乎出版不出版。即使出版了,也不在乎有沒有反響。突然,卻來到這輝煌的大廳,從國王陛下手中接受這個高貴的獎賞。
於是,他止不住問:國王陛下,這是真的嗎?還是個童話?

聯經在1990年出版了高行健的《靈山》,聽說賣了十年都賣不完第一刷的那本。2000年,高行健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獲得此獎的漢語作家。本是沒沒無聞的他,終於開始受到臺灣人的重視,一樣的,世俗的不會去看見他困頓的過去。答謝詞最後一句真實的讓人炫然欲泣,是真實還是童話確確實實的道出了一個創作者的孤單,然後在得到肯定時候感覺到的虛幻飄邈、似真似假,然後充滿驚喜。畢竟童話還是被創造出來了。
回到徹夜未眠的捷運站油漆工,一樣的,他也在創造一個童話,再平凡不過卻迷人的童話。